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 心能量 >> 正文
【心能量】清明节,可以是一次心灵疗愈之旅(转载)
日期:2021-04-02 10:52:42  发布人: 览量:


清明节的心理意义

   清明是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节气和节日,这内涵里最厚最重的,便是“慎终追远”“追思先人”。这天是中国人祭奠祖先、认祖归宗的日子,人们为已逝的亲人、祖先庄重送上思念与敬意,这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一年年轮回,一代代传承。清明节也有很多心理学意义,它可以是我们每个人心灵疗愈的最佳时机。

undefined

《清明》

---杜牧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从字面上讲,诗人在描述清明时节春雨飘飘,路上的行人魂不守舍,思绪难断。而从心理学上讲,雨纷纷指的是人们内心残留、纠结的未完成事件,在清明这样的季节里纷然涌动,是时候面对、理顺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个季节把自己内心纠结理顺,放下过往,开始新的一年。是的,清明节有很多心理意义,或许它可以是一次难得的心灵疗愈。


Part.01

我们先从一个案例说起

  这是我多年前咨询的一个案例,直到现在我都难以忘记。求助者,女,21岁,独生女,大学四年级学生,1.60米左右,近视,配戴黑色眼镜,衣服穿着比较活泼,眼神无法看清,精神状态欠佳,无重要躯体器质性疾病,有些许男生的气质,来自小县城,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较好。

  咨询的时候她对我说:最近半年多来,总觉得生活很不开心,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自己感觉很自卑,还经常莫名其妙的情绪低落,做事情提不起兴趣,还有失眠的表现,特别是一个好闺蜜有了男朋友后更是让她心情烦闷,觉得整个世界都要塌了,心理很不踏实,担心害怕,敏感多疑,现在不再相信朋友了,也经常借故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有时候连课都不想去上,没有了先前的动力和目标,也不想和别人交往了,害怕自己又被人抛弃。近段时间,吃饭没有那么香了,有时还腹痛腹泻,还有头痛、头晕的症状,还经常脖子痛,感觉很没精神。

  她的家庭情况:她从小生活在一个不错的家庭,父母亲都是工人,家庭条件也不错,家庭关系很和谐,本来很幸福的一家在一次变故中改变,母亲在来访者读四年级时从楼上跌落去世,后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本来有一个非常要好的同性朋友,每天都会一起去吃饭,一起去自习。这个朋友特别能理解她,也非常很关照她,当时她总认为自己找到知己了。半个月前开始,朋友就很少和她一起去吃饭,也不和她一起去自习了,更不用说关照了,自从朋友有了男朋友后,她就感觉很不舒服,她总认为是她的男朋友破坏了他们之间的感情,现在她心里觉得朋友是不可靠的,朋友都会从身边一个一个的远去,随后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症状不断出现。

  重要生活事件:她的家庭条件较好,很早就在城里买了房子,住在六楼。有一天晚上,来访者和因为报培训班的事情与母亲吵架了,为了发泄情绪,把家里的晾衣杆也折断了,她说这是她第一次与母亲这么凶的争执,第二天来访者回家经过自家楼下时,亲眼目睹了妈妈因为在阳台上晾衣服不慎跌落的情景,来访者的母亲当场死亡。来访者的母亲死后,她从来没有哭过,身边的人都说她不孝,因为,她总觉得是自己害死了母亲,是她头一天与母亲吵架并且弄断了晾衣杆导致了母亲的死亡,另一方面,来访者又觉得母亲根本没有死,母亲不可能会离开自己的,自那以后,来访者开始封闭自己,也开始严格要求自己,开始自卑,开始寻找朋友。


来访者为什么会这样呢?

  1.她的潜意识扰动生活

  来访者目前出现的情绪症状主要源于潜意识的扰动和不合理的认知,来访者一直不愿意承认和接受母亲不慎跌落去世这样的事实,并把这样的不接受压抑在前意识中也因为此,来访者自从母亲去世后一直没有哭过。但是,这样的压抑经常会扰动她的生活,特别是当她非常要好的闺蜜因为有了男朋友不再经常与她在一起,不再那么关心她时,表现得越加明显。认真分析会发现,因为从小失去母亲,她所需要的母爱无处获得,在初中和高中时期一心为了读书而暂时遗忘了母爱,当上了大学时,她遇到了如同母亲一样的闺蜜,闺蜜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仿佛让她觉得找到了母爱的感觉。可是,当闺蜜有了男朋友后,不再那么关心关注她时,她所需要的母爱仿佛又被“剥夺”,于是,潜意识好像在告诉她:妈妈真的离开你了!她其实把闺蜜当成了母亲的化身,在朋友身上找妈妈的感觉。

  2.她的认知偏差

   来访者的认知也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母亲的死绝对是因为她造成的;朋友是不可信任的,都会一一离开;认为自己是一个自卑的,一无是处的人;朋友应该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一直在身边等等。这些认真的偏差导致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误区,也导致对自己的评价过低。

  3.治愈她的最有效方法

  我给她布置了家庭作业:让求助者当天就回家乡母亲的坟前送花,并在坟前告诉母亲这些年她的苦恼,并告诉母亲她现在的情况,也告诉母亲她会努力的,在母亲坟前好好哭一场,布置本家庭作业的目的是:

  ① 让求助者再一次充分宣泄。

  ② 让求助者有与“母亲”交流的机会。

  ③ 把前意识上升到意识上来。

  ④ 让求助者去表达对母亲的“歉意”以此放下心中的包袱。后来经过多次咨询,帮助来访者重塑认知,构建学习生活目标,她慢慢的好起来了。

  今天老师说这个案例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总要经历各种各样的生离死别,我们总要学会去面对至亲的离开,可是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还要为了至亲努力的活着。


Part.02

清明 我们一起来一次心灵疗愈

  通常人们很不情愿割舍与死去亲人的关系,心理学称为分离性焦虑。清明祭祀仪式恰恰提供与死去亲人建立情感连接的机会,把那些还没有整理好的悲伤、愤怒、委屈、无助、恐惧、内疚等通通拿出来,用文化接受的方式把它们象征性的表达、宣泄。正如一首古人悼亡词所说:“南北山上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这个节日,对逝去亲人的思念、愧疚,内心的伤痛总是难以抚平,你可能还在自责自己,还在耿耿于怀,而这样的你总是不能放下自己,你的生活总是被影响。要不,我们一起利用这个清明节假期,来一次心灵疗愈。


1.来一次有仪式感的告别

   一般来说,我们对去世的亲人会有很多“假如”的幻想:假如当初我对亲人好一些,就不会得病,或者假如我做点什么,就能打破那个偶然却恰恰夺走亲人性命的瞬间。这种自责性的假如很折磨人,渴望对死者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遗憾的是斯人已逝,望空兴叹。每个人都希望和自己的至亲不分开,尤其是早年陪伴我们童年的亲人,他们是我们与这个世界最紧密的连结。我们或许从来都没想过他们会永远离开我们。当我们面对亲人离去的时候,理智会告诉自己人终究会离去只不过早晚而已,但是情感层面我们还是幻想亲人会永远陪着我们。他们的离开,有时候会带走内心那个和他们紧密相连的“自我”。

  清明祭祀是有规律的看望,扫墓、祭酒、鲜花等操作仪式很具体,完成仪式时也在整理心里自责性的“假如”,象征性的实现了未了心愿,原谅自己并接受事实——决定斯人已逝的是远比我们强大的综合力量,不再幼稚地夸大我们自己的作用,也就不再自责。如果你有回家扫墓,就利用这个机会做一个尊重的祭扫仪式,以此告诉自己,亲人已经离开,完成内心上的分离。如果你没有回家,也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一场告别仪式。


2.释怀不良情绪,与自己和解

  当我们与亲人在经历阴阳两世的分离时,我们的情绪中往往掺杂着很多遗憾、自责、内疚和痛苦。有的人在亲人逝去时还来不及悲伤,这种悲伤会被隐藏,演化为一种自责。

  有人责怪自己以前照顾不周,有人责怪自己以前陪伴过少,有人责怪自己以前对死者苛刻。当生死事件发生时,这些情感就似乎停留在了那一刻,丧亲初期,丧亲者就会有剧烈的痛苦哀伤反应,例如悲伤、愤怒、否认、焦虑、孤独、愧疚、抑郁等,这些未了情愫中含有巨大的隐痛,这种隐痛造成的创伤往往也会停在那一刻,让我们无暇顾及告别。告别是痛苦的,对于离世的人,家人亲友们依依不舍,所以会有诸多的负面情绪出现,这些反应即是丧亲者必然经历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这个清明,希望你们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怀你的不良情绪,与自己和解。如果你有回家扫墓,就在亲人的墓碑前面,毫无保留地将内心的情感、自责、内疚、秘密全部倾吐出来,告诉你的亲人,你的内心想法,你的痛苦情结,可以大哭出来。如果你没有回家,我也希望你们在清明节期间给逝去的亲人写信,告诉他们你的内心想法,表达你们的思念,并告诉他们你会努力地前行。信写好后可以撕掉,可以藏起来,可以放回自然界中,结束后,告诉自己重新开始。


3.感受与家族成员在一起的温暖和支持

  清明节,几乎人都会回家扫墓,大家聚在一起,到场的都是与逝者有关系的人,大家共同感受着逝者离开带来的悲伤,也感受着大家互相给予的爱与心理支持,在仪式上我们可能会回忆和分享逝者生前的趣事,感受着他带给我们和这个世界的温暖,也继续感受着他与我们曾经的关系。这个时候对亲人团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一家人、一个祖先,祭祖是要一起的,这就给了彼此一个机会去相处、沟通。这个机会可以让一家人更好地有“链接”。

  当然,对于遭受丧亲之痛的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向亲友或者心理咨询师适度的倾诉,从而减轻痛苦感。同时,在感到孤单的时候,确认有人能在旁侧,能及时满足我们“随时可获得”的需求,也是有效的心灵疗愈。在中国社会,“孝”乃百善之首。你连祭扫都不参加的人,别人会觉得你不孝,那你可就是万恶之首了!所以,祭扫是一个“团体心理”的部分。我们都需要与社会链接,需要亲人的相互支持和帮助,趁这个机会,多与家人们交流沟通。


4.在这个特殊的节日强化感恩心理

  中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宗法宗族观念,在古代以孝道伦理为代表的感恩心理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文化影响下早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中。从某种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具备感恩心理并被外界和自我内心认可之后,往往会产生较强的精神愉悦感,这也是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让自己变得更幸福的秘密。我们应该在这个节日感恩为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先烈,感恩那些总是冲锋在前的无畏勇士,感恩那些生前给予我们点点滴滴关怀的人们。这个清明假期,如果有机会去烈士陵园走走,无法出门的同学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祭扫的方式寄托哀思,带着思念和感恩之心去感谢他们,此时的你将会获得一种无穷的力量。


5.获取生命智慧,勇敢前行

  通过清明祭扫仪式,在哀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那个时刻与亲人的在天之灵在一起,可以在内心里和他们对话、去安慰、去体会他们的痛苦,把他们安放在内心。让我们的亲人安住于心,我们的心也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了,这个过程整合了我们的情绪,产生了一种安全的依恋;在哀悼的过程中,我们去表达感恩,感恩的过程对于我们本人起到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情感调动作用。感恩之后,去做祈福、去祝愿我们在不同的生活空间里都过得快乐、平安和幸福,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感;经历哀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跟我们在世的亲人会抒发情感,与亲人交谈、聊聊自己的感受,共同回忆逝去亲人在世的一些事情,再一次建立家族亲情的亲密连接。对话、安心、感恩、祈福、链接,这些体现于清明祭祀中的心理文化诠释了生命的智慧。也因此我们获得了前行的力量。

6.感悟生死,珍惜当下

  生死是每一个人都避不开的终极话题。死亡是人类潜意识里面的深层次恐惧。在清明节扫墓祭祖的时候,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意识到死亡这个话题。祭奠先人、缅怀故人,对我们重新审视生死有特别意义,它让人直面天人永隔的现实。往事不可追,唯有敬畏生命,珍惜当下。在中国人的日常里,“死”是一个很忌讳的词。但“未知生,焉知死”,在不得不直面思考死亡的时候,很多人后悔穷其一生都没明白活着的意义。逝去的先人们,在用“死亡”给生者讲“怎样活着”这件事。“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清明节让活着的人更强烈地反思自己应该重视当下、珍惜亲情、关爱家人、珍重光阴、努力拼搏,不让自己为了那些未了的心愿和未尽的事业悔恨。作为一个普通人,清明,让我们觉醒生命意识,懂得生命坚守的意义,更让今后的我们,要去努力践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的担当和使命。


7.走进自然,感受春的气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既是追念先人的日子、又是万物向荣、亲近自然的时节,是春天的节日。在这场与过去和自然的对话中,人们缅怀生命、拥抱新生。清明时节的户外运动,原始意义在于顺应时气,是月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顺应、进而促进时气的流行。踏青、蹴鞠、秋千、拔河、放风筝、斗蛋等大都是有助于阳气发散的活动。因此,放假期间,多到户外踏青吧,感受大自然的无穷力量。走进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侍花弄草、观赏鸟语花香。大自然的奇山秀水常能震撼人的心灵。登上高山,会顿感心胸开阔。放眼大海,会有超脱之感。走进森林,就会觉得一切都那么清新。这种人与自然的融合之美,这些以静制动的宣泄方式,都能帮助你缓解焦躁情绪,以静雅的心态平息怒气。当然,如果你不方便走进大自然,家里种种花,与花对话也是不错的情绪宣泄方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总是多雨,万物洁齐明净。农时最爱清明雨,庄稼因这滋养,得以在大地上生根、茁壮,最终收成。人,也需要这样的滋养,也需要这般把根扎深、扎实,好让自己成长和长成。可以说,清明祭奠的心理文化蕴意就在于:敬畏自然,天地人和;敬畏生命,珍爱亲情;尊重他者,守望相助;怀思追远,爱人以德。死亡偷走了我们对未来的期望,但却带不走我们曾经拥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黄奕锟的《与时间同行,清明心理养生》

2.MIND心研社的《清明节的心理疗愈》

3.君心若水的《清明的心理文化》

本文原文转载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公众号   作者:福建中医药大学心理中心主任 丁闽江

图源网络,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侵权请联系

分享到
相关链接

版权归属:十大网赌网址大全